戰國后期群雄涿鹿中原,最終來自西邊的秦國憑借強大的軍隊戰斗力和極為成功的政治手段,將中原六國一一殲滅,最終一統華夏大地。
在這個狼煙四起的年代,涌現出來了「諸多名將」,他們戰績彪炳、被世人所敬仰,但是最后僅僅只有一人得以善終,而他就是為了秦國一統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王翦。
王翦
王翦之所以能夠在如此亂世之中得以善終,除了擁有一身高超的領軍打仗的本領,更是因為他有著其他三位名將所不具備的高情商。簡而言之,王翦不僅軍事才能出眾,還是一位有著極強的政治敏感度的名將,這讓他能夠在攻滅了五國、立下了不是之功后,還能立于不敗之地。
更為重要的是,統一的秦王朝僅僅維持了十四年就分崩離析,而王翦這位老謀深算的名將卻能夠在這座「大廈」即將傾倒之前,就神一般的預測到了將要來臨的危險。
他不但沒有讓自己的子孫入朝做官,還非常明智的讓龐大的王氏家族逃離了權利中心,這樣自保的行為最終得以讓王氏在后世開枝散葉、甚至成為了千年豪族。
王翦
和同時期的白起、廉頗、李牧不同,王翦在戰國時期、乃至后世歷史中的存在感似乎遠遠比不上前三位。人們對于王翦的印象更多是出自于史書中,他也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只會打仗的呆板的模糊形象。
事實上,秦朝在一統六國的戰爭中,王翦一人就獨自干掉了五國,絕對稱得上是秦朝得以統一華夏的第一功臣。但是王翦為人謹慎、從不夸夸其談,在攻打楚國時,就曾力主秦王派遣六十萬大軍出征,但卻被后者笑為「膽小」。
王翦
後來的進展卻印證了王翦的預測,但是這位名將卻看透了秦王得心思,即使領兵在前線作戰,卻表現得唯利是圖。王翦這麼做只是為了消除秦王對自己猜忌,而他也在順利滅亡楚國之后就交出了兵權,從此消失在了世人的視野中。
王翦告老還鄉,從此隱居山林、逍遙快活,他的子孫卻在秦末亂世之中苦苦支撐著秦朝這個擎天大樹。面對亂世,王翦的子孫們也無法「扶大廈之將傾」,為了保全王氏血脈,只能四散奔逃。但是沒想到這一次分家,其中兩支的王氏后代卻在后世成為了足以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千年豪族。
瑯琊王氏
據史料記載,王翦的兩個兒子王元和王威各自帶著王氏族人逃離,王元這一支一路向東跑到了山東瑯琊,就此在富庶的齊魯大地上扎根。
這一支王氏族人在齊國土地上生根發芽,逐漸發展壯大,後來演變成了赫赫有名的「瑯琊王氏」。
在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和史書中,「瑯琊王氏」的出鏡率那是相當的高,堪稱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這一脈在三國、西晉時期開始崛起,到了東晉達到頂峰,甚至毫不夸張的說,東晉能夠立國,「瑯琊王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瑯琊王氏
「瑯琊王氏」從西漢到清朝,在中國歷史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共延續了1700多年,期間誕生了近百位宰相和近千位文人名士。
而王威當時帶著自己的家人先是留在了秦朝都城咸陽避難,後來又率領家人遷徙到了太原地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太原王氏」。
和王元的「瑯琊王氏」相比,王威這一脈的「太原王氏」在歷史上的知名度要弱一些,但是依然走出了多位宰相和名將。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在北魏孝文帝時期達到了最盛,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幫助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等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措施。
不論是「太原王氏」還是「瑯琊王氏」,他們的崛起和輝煌都是在隋唐之前,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在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士族制度」盛行的時期。這兩支王氏豪族在當時盤根錯節、根深蒂固,把持了朝廷和地方重要的官職,讓中國的官場「僵而不化」、死氣沉沉。
王翦
直到隋唐,隨著科舉制度的創立,寒門學子終于有機會可以憑借學識考取功名、入朝為官,被世家大族把持了上百年腐化不堪的官場,終于迎來了新的生機。但是這樣一來,包括「太原王氏」和「瑯琊王氏」在內的名門望族就因為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從此輝煌不再。
結語:
王翦當年在功臣身就后懂得急流勇退,實在是明智之舉。而他的后代們也同樣有著長遠的眼光,在分家自保之后成就了王氏千年基業。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王氏雖然起起落落,但是始終都屹立不倒,算得上是非常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