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判斷一顆行星是否適合生存時,常常通過水源和固態地表以及氧氣含量去判斷,其中氧氣是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氣體。
一個成年人或許可以七天不吃飯,或是兩天不喝水,但處于完全沒有氧氣的環境時,最多只要半個小時,大腦就會完全死亡,由此可見氧氣對人類的重要性。
雖然氧氣是生命必需的氣體,但氧氣卻不是大氣中最多的氣體,實際上氧氣只占了地球大氣的21%,其余有78%由氮氣構成,剩下的則是一些稀有氣體和二氧化碳,既然氧氣對人類如此重要,為什麼不提高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呢?
如果地球上的氧氣量翻倍,那麼一個成年人一天呼吸的氧氣就達到了1.5千克,人類在擁有更多的氧氣后,會不會更加有活力以及更加健康呢?
事實上,地球如今的氧氣含量是在數億年的生態變化中逐漸穩定下來的,地球上的生物也早已適應了這樣的氧氣環境。假如此時氧氣含量突然翻倍,無論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還是對人類來說,造成的影響幾乎都是無法挽回的。
氧氣濃度過高的顯著影響,首先表現在生物的加速老化,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生物壽命會大大減少。
人類的每一次呼吸都需要氧氣,但假如吸入的氧氣過多,氧氣就會與細胞中的氧化晦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過氧化氫,再變成脂褐素,從而加速細胞衰老,過多的氧氣實際上是在加速人體的氧化反應,過快的新陳代謝就會加速細胞的老化進程。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心臟會因為心肌細胞老化出現功能衰退,一系列老年病將提前在一個壯年的人身上出現。
因此假如地球上的氧氣翻倍,我們不會看見更有活力的人類,相反可能會看見一個頭髮花白,步履蹣跚的二十歲年輕人。
除此之外,植物中的葉綠素也會加快氧化速度,導致植物提前死亡。并且氧氣翻倍就意味著二氧化碳會大量減少,因此植物也會逐漸因為沒有足夠的二氧化碳而出現大面積死亡。植物大量死亡后,一定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最后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以至于迎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即便情況沒有這麼糟糕,地球的生態環境也將面臨極大的考驗。
氧氣雖然不像氫氣能夠直接被點燃,但它作為一種助燃劑,能夠幫助燃燒。假如在一個本不足以燃燒起來的環境下氧氣含量突增,也可以使物體被點燃。比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森林山火,引起著火的原因可能僅僅是一個快要熄滅的煙頭或是一個閃電。
這些因素在城市中數不勝數,但卻極易引起山火,這就是因為森林中的氧氣含量要高于城市,從而導致火勢愈演愈烈。
氧氣導致火災的事故數不勝數。
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這麼一起因氧氣過多產生的悲劇。在一處煉鋼廠內,三名鍋爐工鉆入爐底進行修砌。期間兩人用錘子砸磚時,迸發出了一串火花。隨后一名工人出爐催促外面盡快用泥漿填補縫隙,另一名工人到了第二層台上,留下一人繼續在爐底砸磚。十分鐘過后,這名工人和二層台上的工人突然滿身是火的爬上軟梯向外界求救。但由于火勢過旺燒傷嚴重,爐底的工人沒爬多高就由于劇痛無比摔了下去,被大火活活燒死。二層台上的工人被救出,但全身95%的面積都被燒傷。
然而爐內沒有任何燃料,工人也沒有點燃明火,唯一的可能只有那砸磚時迸發出的小小火花。專家分析,一般來說這樣的火災根本不可能發生。但當時的氧氣閥門沒有關緊,隨風進入了爐內,氧氣在爐內不斷堆積,最后在高氧的情況下,火花引燃了工人身上的衣服,從而發生了悲劇。
最后結果顯示,當時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大約為31%。回到我們上面所說,假如氧氣含量翻倍達到42%,情況則會更加嚴重。擴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麼日常的火災隱患將大大增加。
如果說火災會影響到人們正常生活,那麼因氧氣含量倍增而出現的巨型昆蟲則會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如今,人類站在地球食物鏈的頂端。往前推6600萬年,那時處在霸主的地位的生物是恐龍。假如再往前推3億年,回到石炭紀,我們會發現不起眼的昆蟲在石炭紀竟成為了當時的霸主。
石炭紀又名巨蟲時代,持續時間大約為6500萬年。這段時間里,地球的生態環境非常好,森林異常茂盛,因此帶來了超高含量的氧氣:35%。這樣的環境十分有益于節肢類生物的進化,于是出現了巨型節肢類生物。
想象一下,原本匍匐在草叢中一腳就可以踩死的蜈蚣變成了身長近三米,立起來比姚明還要高的巨無霸。湖面上飛著的蜻蜓翼展后達到了近一米,身型比老鷹還要壯許多。人類似乎變成了小小的昆蟲,一不小心就會被捕食。
後來隨著地球的氧氣含量逐漸降低,這些昆蟲才逐漸恢復到了正常的身形。假如此時的氧氣突然提升到那時的水平甚至更高,人類將重新回到那個怪異的巨蟲時代。
總之,氧氣雖然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但過多的氧氣就會帶來相反的效果,甚至威脅到大多數動物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