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西周制定了禮法之后,古人的言行舉止也隨著有了嚴格的規范制約,「以禮為先「一直是我們嚴格遵守的。但是隨著歷史長河的不斷前進,禮治也逐漸化繁為簡,逐漸省去了其繁瑣的構造,只保留了其中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婚嫁喪娶,這些重要儀式,仍然保留著其十分隆重的儀式感。
古人較為注重喪葬禮數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無非就是喪娶兩件事,尤其是喪葬,其中有許多繁瑣的儀式需要注意,其中的步驟都很有說法,其中需要忌諱的條條項項也很多,尤其是對于死亡的表達,更是十分值得重視,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冒犯主人家,犯了忌諱。譬如「享年「和」終年「,都有表達去世年齡的意思,但是兩個表述之間卻千差萬別,所以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那麼這兩個詞使用的場合分別在哪里呢?首先在一個人去世之后,會有親屬為死去的人舉辦葬禮,這是千百年來的傳統,是一種孝道的傳承,也是一種十分莊重的儀式。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頭百姓,無論是誰死去都需要一場完整的葬禮儀式,或是親朋,或是好友,都會幫襯著舉辦一場葬禮來向他告別。
一場完整的葬禮,也是很有說法的,葬禮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十分莊嚴神秘的,無論是入殮,設靈堂,邀親朋,下墓安葬,都是十分嚴謹有序的,棺材進入墓里,然后一捧捧土將棺材掩蓋,這個人的一生也就結束了。
什麼場合會用到?
那麼「享年」和「終年」的差別也存在于葬禮的步驟中,邀親朋參加葬禮時的訃告中,因為訃告通常會向大家說明這個人的生平,自然也會說明年齡終止于何時,而訃告的說明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比較正式的書面表達,另一種則是較為通俗的口頭訃告
第2種方式通常盛行于普通百姓之間,因為老百姓們將注意力都集中在操持葬禮上,只需要將托親朋好友將消息散發出去就好了,尤其是社交通訊十分便利的今天,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口頭訃告,因為這種方式既便利又快捷。
而書面訃告呢,則一般是書香門第,大戶人家會采用的方式,既保留了歷史的記憶,又富有去世之后家人的緬懷與沉重感,書面訃告通常是手寫,要選字體優美的人來著筆,然后由專人來撰稿。特別注意的是,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訃告所用紙張顏色也不一樣,年長者需用白色紙張,而年輕的用黃色紙張。訃告一般不應超過一百字,因為字數過多,未免贅述,只需要簡單扼要介紹一下逝者的生平,無外乎是一些身份信息,最后再表明葬禮的時間和地點。
而「享年」與「終年」的差別便是在訃告之中,一般來說,這兩者主要的不同體現在逝者的身份以及貢獻上。
什麼情況下用「享年」?
明顯「 享年」一詞的感情色彩更為厚重,是撰寫訃告的人對于已逝者的一種尊重和喜愛,尤其是那些生前就備受愛戴的,對祖國和社會都做出杰出貢獻的人,在他的葬禮之上,都會使用「享年」一詞來表達對他的敬重。
例如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去世的時候,在報紙上登記的訃告之中,就特地用了「享年」這個詞,袁隆平生前做出的貢獻,絕對配得上享年,他活著的每一個年頭,都已經是對人類的貢獻了。
什麼情況下用「終年」?
而「 終年」這個詞語相比之下,就是中規中矩,無功無過,只是在刻板的描述一個人去世時的年齡,并沒有任何其他含義,當然在撰寫別人的訃告時,是可以使用這個詞語的,因為這個詞語相較于「享年」來說,更像是我們一般人會用到的詞語,而「享年」則是有重大貢獻才配使用的,若是平白無故的使用,很可能會被別人嗤笑
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沒有那麼嚴格的約束,像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的時候,都可以使用這個詞語,而二十歲以下就不幸去世的人,則是早夭,二十歲到六十歲之間的人,去世用作終年,雖然我們現在已經不那麼細化用詞了,但是涉及到這些的話,還是需要了解一下到底如何使用,不要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