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家庭,父母過世之后,兄弟姐妹就不交往了,甚至反目成仇。
到了清明節,也沒有人組織大家去掃墓,令人心酸。
當然,也有一些家庭,父母過世了,兄弟姐妹就是最親的人,一起推動大家庭持續走向興旺。
俗話說:「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
非常明顯,家庭能不能興旺,和相處的模式關系很大,并且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調整,使其保持在最佳狀態。
以下幾種相處模式,對于失去父母的兄弟姐妹來說,需要學會,并且踐行。
01
算好錢賬:在分配父母的遺產時,還要共同承擔父母的「債務」。
很多家庭,在父母過世后,個個都盯著遺產,希望自己能夠多拿一份。
也有人,把自己如何孝順父母的事情搬出來,把對方如何不孝順的事情也搬出來,為了得到遺產,不遺余力。
話又說回來,你承擔了遺產,就不要承擔債務嗎?
有人會想盡辦法,把父母留下的債務搶到自己家嗎?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到底是自私的,只懂得進賬,不能出賬,從來不會吃虧上當。
繼承,不僅僅是得到什麼,還有可能是付出什麼。通常,得到和付出是相輔相成的。
認真算一算父母的遺產,也分配好父母的債務,對于金錢,算清楚,及時歸還;對于情債,及時去對方家庭走動,給予關懷,或者延續。
北宋時,蘇軾的母親沒有等來兒子中進士的消息,就過世了;父親蘇洵在做官一段時間后,也過世了。
蘇軾和弟弟蘇洵,送走了父母,然后一合計,父親留下了老家的房子和土地,也在京城留下了一個小院,同時父親留下了房貸。
父親為了在京城居住,向二哥借了不少錢。
蘇軾和蘇洵一起過節衣縮食的生活,把俸祿拿出來,把父親的債務都還了。至于父親在京城的房子,也沒有爭。畢竟,他們為官,多數時間在京城之外。
人啊,不僅自己要講誠信,還得引領全家人講誠信。
一家人,世世代代都誠信為本,就會留下好的家風,有更大的名氣,從而做什麼事情,都會得到社會的幫助。
02
放大格局:在幫助大家的時候,還要放棄「得到回報」的想法。
黑格爾說過:「與所愛的人長期相處的秘訣是:放棄改變對象的念頭。」
不管是愛情,還是親情,凡事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拼命去改變對方。發現對方的缺點,你會難受,并且你也沒有辦法改變。
兄弟姐妹之間的幫忙,不是買賣,虧本是常態,你也要有虧本的打算。
蘇軾被卷入烏台詩案,入獄了。
弟弟蘇轍很著急,愿意放棄自己的官職,為蘇軾留下一條退路。
當蘇軾出獄后,被貶黃州,蘇轍也因此被貶。
蘇軾寫詩,仍舊有些狂氣:「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還好,對于蘇軾的做法,蘇轍并不生氣,而是接納,并且靠自己的努力,再次被朝廷重用。
也有人分析,既然免去官職,能夠為家人避禍,那麼蘇轍持續升官,也就是為了再一次幫蘇軾避禍。
從大家庭的角度來說,兄弟姐妹是手足,也是左右手的關系。
把好處放在左手,或者放在右手,是沒有區別的。但是兩手合起來,力量就翻倍了。
從避禍的角度看,兩只手聯合起來,禍事也會減少一半的壓力。并且也有加倍的力量,去排除禍事。
此外,平時的禮尚往來,也不要「平均」,送禮給大家,但是大家都不回饋,也沒有關系。畢竟,這份心意,大家是明白的。
父母過世了,誰要是能夠做到不圖回報的幫忙,誰就是大家長,頂替了父母的角色。當初,父母幫助兒女,也是不圖回報的。
03
學會分享:在自己家庭幸福的同時,還要把幸福分享給大家。
有人問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乎?」
孟子說:「不若與人。」
又問:「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孟子回答:「不若與眾。
」是的,一個人獨自快樂,不如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這樣的做,快樂才會成倍增長。
人這一生,最要和兄弟姐妹一起分享快樂。
通過分享,大家的感情才會變得深厚,才有更多的理由團聚,互動。
蘇軾在任何地方做官,都會想一想,蘇轍是干嘛呢?
有人統計,蘇軾寫給弟弟的詩,有數百首。
過節了,蘇軾對著月亮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嘗了嘗海鮮和芋頭、豬肉、稀飯,告訴弟弟:「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
當蘇軾在即將過世的時候,還特別交代,一定要讓弟弟寫悼詞。
你不可能讓所有的家人,都富得流油,但是你把幸福生活分享出去了,大家都會感受到溫暖,會對生活更有希望。
社會也許是冷漠的,會讓人進入逼仄的空間,但是家庭是溫暖的,會給人海闊天空的未來。這就是「港灣」的力量。
04
詩曰:「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無數的人,贊美蘇軾的家庭,但是有多少人,看懂了他們的相處方式呢?
任何年代,家庭興旺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某一個小家庭獨自能夠做到的,而是依托大家庭,還積蓄社會的力量才能完成。
在從大家庭獲利的時候,也為大家庭付出,那就沒有什麼做不好的。
父母過世了,日子還得過下去,也不等于家庭就此終結了。
作家三毛說:「我最喜歡別人將我看成傻人,這樣與人相處起來就方便多了。」
是的,總是傻傻地吃虧的人,心寬,旺人,旺家,旺己。